gg
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 正文

东莞一实验室斥10亿造梦,5年「孵」出52亿

发布时间:2024-03-08 12:46来源:投资界阅读量:18983   

东莞是一座不知疲倦的城市。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她,总在不停奔跑,刷新着制造业的记录。而车马喧阗之中,松山湖更像是薄纱遮面的少女,含羞玉立,静穆凝神,遥望着城市的灯火。

2018年,东莞的“世界工厂”的身份正在悄然改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广东省科技厅、东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松山湖边成立了一座专注于新材料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她的成立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灵感碰撞的场所,还为成果从实验室走入市场探索出了路径。在顶层设计之初,就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工作板块,长远布局、充分赋能。成立仅5年时间,松山湖实验室已经孵化产业化项目团队25个,产业化公司42家,总注册资本已达3.5亿元。

“松山湖模式”究竟有什么魔力?不妨从项目“诞生”说起。

#01

研发实力:一流人才+一流设备

硬实力的科研成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根基,科研成果转化的第 一步仍在科研端。松山湖实验室的地理位置便为其带来了人才优势的先决条件。

1、优质资源吸引高端人才

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之间重要的节点城市,对于吸纳三地人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粤港澳三地由于地域、产业与制度差异,其聚集、拥有的人才也各具特色,如香港更注重于在金融、商贸,而澳门则于葡语国家有着深厚的基础,广东的优势主要在于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产业。

近年来随着交通、政策逐渐便利化,三地之间的互动交流越发频繁,进一步形成了三地互补共进的局面,构成了新的人才网络,同时也碰撞出了更多元的科研火花。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建立跨学科、跨产业的创新生态,聚集三地科研人员,创造了诸多材料科学及相关学科的交叉成果。

此外,背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还拥有颇为雄厚的“名师资源”。为了让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够保持与时俱进,实验室联合国内外各高校、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机构,邀请国际一流学者进行中长期或短期访问,如INL实验室、德国宇航中心空间材料物理研究所等都曾与松山湖实验室进行过交流合作。

久而久之,这种以持续深入的科学研讨会成为了松山湖实验室的特色传统,也形成了系列知名国际会议和讲习班。

在业界大牛的支持与多元科研思想的碰撞之下,年轻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早已硕果累累。

2019年,汪卫华院士领衔的非晶材料团队就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此后,王恩哥院士、刘开辉教授带领的轻元素团队,实现了尺寸最 大、晶面指数最全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入选“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再到2022年,精密仪器研发团队自研的台阶仪出货交付,实现了国产化台阶仪零的突破。截至2022年11月,实验室已发表12篇Nature、Science正刊,发展速度令人侧目。

2、先进仪器支持先进科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验室的先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基础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松山湖实验室斥资10亿成立了公共技术平台,以满足绝大多数“材料人”的需求。

公共技术平台下分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大湾区显微科与技术研究中心,世界第二台先进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也将落地实验室二期。各大平台均配备了涵盖材料设计、制备、加工、表征、测量、模拟等各个阶段所需的大部分仪器,从不同维度为科研人提供便利。

简单来说,科研人员在松山湖实验室只需“拎包入驻”,公共技术平台便能解决几乎所有试验设备的需求。。

先进的仪器才能支撑起先进的科研项目,松山湖实验室通过公共技术平台的方式解决了科研人员购置精密仪器的困扰,即减轻了项目团队的经济压力,同时也从侧面提高了团队的科研实力。截至2023年9月,依托公共技术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走出了720余件专利,占实验室总项目数的80%。

#02

成果转化:创新样板工厂提供全链条服务

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诞生,仅仅是从0迈向了1,而后续的99步还需经历市场的考验。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困难已无需赘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通过“创新样板工厂”的模式,在转化的“死亡谷”上为科研团队架起了一座桥。

1、团队人才:多元化配置

和所有转化机构一样,创新样板工厂也配备了专门的转化团队。而不一样的是,这一团队的配置更为多元化。

在创新样板工厂的转化团队中,除了专门负责技术转移的工作人员以外,还配备了工程师、项目经理、行政助理等,构成了完整的工程研究人才链条,为项目产业化研发提供全过程支持、服务。

增设工程师在转化队伍中,这或许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专业”相关。一直以来,材料与工程之间都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材料科学可以为工程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及技术支持,而工程学则将材料科学的理论运用至实际,并推动其发展。然而学科知识的内部是不断“裂变”的,研究越往尖端发展就意味着越狭窄。因此,当材料学家设计出一款新材料时,还需靠工程师帮忙“实体化”。

工程师的加入免去了科研人员自主寻找“材工结合”合作伙伴的烦恼,也节省了适应、磨合的成本。

考虑到科研与管理间可能会产生的“语言差”,产业化板块中还设置有项目经理等,充当两者之间的“翻译”,以便科学家团队能够不被琐事烦扰,专心于产业化项目研发。此外,在创新样板工厂的团队中,近四分之一的人员有博士、博士后经历,这也从侧面降低了团队与科研人员之间可能存在的信息差。

2、经费支持:严格与自由并存

资金支持也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松山湖实验室对此也毫不吝啬,据统计,截至2023年9月,实验室财政总投入达到了10.77亿元,项目平均投入资金3000万元。

从科研团队的角度来看,关于松山湖实验室的资金是严格且自由的。

严格在于金额的审批。在立项阶段,科研团队可以根据所需提出经费需求的申请,并拟定计划书,阐述经费需求原因。之后由产业化委员会和主任办公会组成的审核小组会对从项目创新度、市场可行度等多维度方向,对团队计划书进行审核评估,之后才会按年度进行拨款。

自由则在于对经费的使用。在松山湖实验室,团队本身就是专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拥有经费的自主权。因此,项目经费使用,团队可按照计划灵活调控。

曾有这样的案例:赵忠贤院士带领的“实用超导薄膜研究团队”,最开始拟购买一台900多万元的进口设备,后因购买受阻,团队不得不自主研发出同类型的设备,而研发费用仅400万元左右。按照规定,团队节约下来的经费,无需返还实验室,团队可用自行安排在其他项目。

除了使用自由以外,对于经费申请的总额,团队也有1-2次的调整机会。越是深入创新,便越多未知,因此团队对经费需求有所调整也是在所难免。松山湖实验室规定的数量限制,既给了团队放手一搏的空间,又要求团队提前做好规划,按计划行事。

3、市场化评估:院内、院外双重“诊断”

如果说转化团队以及资金支持的实力能将科研成果“扶”过死亡谷,那么能走多远还得看科研成果的抗风险能力。为此,松山湖实验室将项目的“诊断”工作提前到了转化阶段,通过多阶段、多主体的方式优化项目风险。

首先,松山湖实验室设计了季度/年度考核制度,结合考核成果“区别对待”。一方面,定期考核有助于督促科研人员进度,并为其匹配最适合的服务;而另一方面实验室也能进行阶段性的把关纠偏,降低科研人员“走弯路”的风险。

另外,除了内部人员的评估以外,实验室还专门请资本合作伙伴提前介入,从市场的角度指导团队发展。在资本合作伙伴对项目进行评估后,会出具“诊断报告”,从市场空间、市场可行性等诸多角度评估项目与市场的贴合度,并给出相应的“药方”。

科研端与市场端双重评估,为项目后续的转化乃至步入市场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让科研人员更直观的了解市场。

#03

进入市场后:松山湖实验室选择再扶一把

对于很多成果转化机构而言,项目从实验室走进市场便意味着“转化成功”。可在松山湖实验室,项目进入市场后,实验室还会再推一把。松山湖实验室下设养成中心,可以从资金、市场资源、市场开拓指导等方面给予初创企业进一步的支持。

首先是资金。松山湖实验室创新提出了“接力棒效应”,即项目走出创新工厂后,紧接着会由资本做起后端支撑。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接力棒模式”

创新项目走入市场后,仍然可能面临无法在短期内筹集运作资金,进而导致项目停摆的困境。

为提高项目“存活率”,松山湖实验室又联合广东省粤科母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了广东粤科新材料投资基金,以及国投创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了创合松山湖创业投资基金。以两大市场化投资基金的名义对创新项目进行投资。

这也是2023年松山湖新材料产学研深度融合论坛上,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分享的“松山湖模式”成功秘诀之一:“我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一定要形成接力棒效应。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风险投资、银行贷款、IPO等接力支持从实验室样品、中试产品到量产商品的科技转化全链条。”

除此之外,松山湖模式还与中国铝业、中国南方电网、中国一汽等诸多头部品牌保持着良好关系,这能帮助技术成熟可靠的项目产品进入头部企业供应链。包括后续人员招聘、公司治理、人员开拓等阶段,育成中心都能在各方面提供持续性服务与赋能。

得益于此,80%从松山湖实验室走出的团队,在结题并成功获得投资后,还会选择带资返回实验室,进入二期滚动发展阶段。松山湖实验室与其合作,共同出资建立了联合工程中心,帮助团队吸引高水平人才,助力其开展下一代产品工艺研究,加速创业公司向成熟期和成长期发展。

#04

尾声

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自然界,小苗能长成树木;而在科研界,科学家可能才摸着未知的门道。

但松山湖实验室用五年时间,见证了几十余创新项目的成长,截至2024年3月松山湖实验室孵化的项目总估值已经达到了52亿元。正如我们所见,她已走出了一条硬科技成果转化可复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中科院院士王恩哥曾说:“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未来。”的确如此,尽管信息科学、生物工程等领域在21世纪的科技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落后将成为其它学科发展的瓶颈。

未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仍将以东莞为起点,辐射粤港澳,为更多具有原研、国产化技术,撑起进入市场的廊桥,续写材料界的中国故事。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 TrendForce集邦:AI服务器需求刺激,HBM供应商SK海力士20
    TrendForce集邦:AI服务器需求刺激,HB

    ,AI服务器出货动能强劲带动HBM需求提升,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研究显示,2022年三大原厂HBM市占率分别为SK海力士50%、三星(Samsung)约40%、美光(Micron)约10%。...

    2023-04-19 09:55
  • Netflix第一季度营收81.62亿美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同比下
    Netflix第一季度营收81.62亿美元同比增长

    北京时间4月19日早间消息,美国视频流媒体服务提供商Netflix今日公布了该公司的2023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Netflix第一季度营收为81.62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78.68亿美元相比增...

    2023-04-19 08:56